国家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日益复杂和多样化。为适应新的安全形势,中国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是对全球安全形势复杂多变的新回应,也是对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全面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安全不仅仅是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等单一维度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国土、资源、生态等多个领域的系统性问题。因此,必须从全面的、综合的视角来把握国家安全问题,切实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升综合防控能力。
2017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一次会议上再次强调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体系。这个讲话不仅是对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的进一步阐释,也提出了要加强国家安全的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
他指出,国家安全问题涉及各个领域,需要统筹协调,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只有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才能有效应对多元化的安全挑战。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全面性”。国家安全不仅仅是单一的军事安全或政治安全问题,而是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等多个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从全方位、多维度的角度出发,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国家安全的协同性。国家安全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还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合作。各个领域的安全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必须通过系统性、综合性的手段来保障国家安全。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风险防范和战略预警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安全形势,必须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预防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威胁。通过提前部署、精准预警,提高应对安全风险的能力。
国家安全法制建设是保障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的基础。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覆盖国家安全各个领域的法律体系,为国家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框架下,需要建立健全国家安全体系。这不仅仅是加强传统领域安全的措施,更要强化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保护。推动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统筹国家安全资源,整合各方力量,以应对复杂的安全威胁。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施不仅仅依赖于政府的力量,还需要全民的参与。因此,提升公民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增强社会各界对国家安全的认同,是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国家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维护的良好氛围。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面对日益复杂的安全形势,党中央作出的战略性部署。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既是对当前全球复杂安全形势的有力回应,也是推动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保障。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中国将更加注重系统性、综合性、协调性和前瞻性,全面建设更加安全的国家安全体系。